共享充电宝是一个全新的服务方式,对于很多初次接触这种共享充电宝的人不免要问该怎么使用,在接下来的介绍中,将主要通过街电共享电源的微信端来介绍他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好,下面就一起来看下。
找到街电:
1. 扫描柜机上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2. 或者通过搜索Anker街电的公众号关注
3. 点击【附近的街电】即可查看最近的街电柜机
借用电源:
1.在微信公众号菜单栏【借还】选择【借充电宝】
2.扫描充电箱右上角二维码(用于定位柜机)
3.选择安卓/苹果接口(支持安卓、iPhone5及以上机型)
4.首次借用需微信支付押金(归还后可自由提现)
5.等待卡槽弹出电源,开始免费充电
归还电源
1. 在微信公众号菜单栏【借还】选择【还充电宝】
2. 充电箱上的二维码(用于选择柜机)
3. 将数据线收入电源,正面朝上插入指定卡槽
4. 归还成功提示后,归还成功
余额提现:
1. 在微信公众号菜单栏更多中选择余额提现
2. 点击提现后余额及时退给微信支付
3. 余额最快10分钟内到账
4. 请关注微信支付了解实时情况
4月12日,共享充电宝企业“来电科技”将竞争对手“街电科技”告上法庭,理由是“专利侵权”。一场纠纷,揭开了共享充电宝领域的市场争夺战。
据公开数据统计,从3月31日到4月10日,10天时间,5笔融资,超20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逼近3亿元。同时,有投资人透露,至少还有数个新玩家在入场。不完全统计显示,IDG、红点中国、腾讯、金沙江创投、元璟资本和知名个人天使投资人王刚等都已投资了共享充电宝类型的创业公司。
市场硝烟弥漫,资本频繁布局,但“蝇头小利”的充电宝,其市场想象空间究竟有多大?对于消费者和商户而言,充电是真痛点还是伪需求?它会给共享经济带来新的希望,还是会陷入高开低走的窘境?
虽然生长于共享经济的黄金时代,但共享充电宝的现在和未来仍然不算明朗。
共享充电宝悄然亮相,消费者仍然好奇和陌生,但市场竞争已狼烟四起。
4月12日,共享充电宝企业“来电科技”将竞争对手“街电科技”告上法庭,理由是“专利侵权”。一场纠纷,揭开了共享充电宝领域的市场争夺战。
据公开数据统计,从3月31日到4月10日,10天时间,5笔融资,超20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逼近3亿元。同时,有投资人透露,至少还有数个新玩家在入场。不完全统计显示,IDG、红点中国、腾讯、金沙江创投、元璟资本和知名个人天使投资人王刚等都已投资了共享充电宝类型的创业公司。
市场硝烟弥漫,资本频繁布局,但“蝇头小利”的充电宝,其市场想象空间究竟有多大?对于消费者和商户而言,充电是真痛点还是伪需求?它会给共享经济带来新的希望,还是会陷入高开低走的窘境?
虽然生长于共享经济的黄金时代,但共享充电宝的现在和未来仍然不算明朗。
现状
至少15家企业密集入局
共享充电宝正在占领商场。如果你在北京的商场或者车站等公共场所留意,可能会发现多了许多共享充电装置。用户扫码,就可以租借一个充电宝,或者实现付费快速充电。
这正是最近流行的共享充电宝。市面上的共享充电宝从使用场景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是移动模式下的移动共享,代表是“来电科技”,主攻大场景;人和充电设备都是可以移动的,比如从A地借充电宝到B地还,主攻大场景大设备,包括商场、高铁、火车站、机场、景点、医院等人流量大的地方,一台单机设备可放几十个充电宝。
二是固定场景下的移动共享,代表是“街电科技”,主攻小场景;人在A点附近活动时,有借充电宝的需求,可以从一个没那么大的机柜里付押金后借出。主攻小型柜台,场景包括餐厅、咖啡馆、酒吧等,一般单柜有6个或12个充电宝。
三是固定场景下的固定共享,代表是“小电”,主打的是每一张桌面;线机一体,桌面上有共享充电宝时,不需要交付押金,扫码付费后就可以直接充电。
寻找中国创客记者探访发现,目前主流的三种共享充电宝模式已经分别进驻北京的主要商场,且操作流程、缴费方法和归还方式大同小异。
从操作流程来看,共享充电宝的借取流程大致可以分为四步,扫码——注册——付款——借出,一般情况下整个流程花费不到3分钟。归还方式则类似于共享单车,用户可以在公众号平台上根据充电宝的GPS定位,就近归还。三种模式的付费方法都选择了扫码付费,一般为前0.5-1小时免费,此后每小时收费1元。
不同的是,“来电科技”除提供充电宝之外,也提供数据线出售服务,并具有信用免押金服务;“小电”则不需要缴纳押金,用户扫码下单后即可连线计费充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享充电宝行业已有至少15家创业公司入局。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来电科技”、“街电”和“小电”三家,这三家的A轮融资都已接近或冲破亿元。
痛点
手机充电已经成为刚需
2013年底,袁炳松在浏览淘宝双十一数据的时候发现,24小时内,淘宝共卖出了200万份充电宝。
他感觉,手机充电是个硬需求。
手机充电,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移动设备用户数接近50亿,中国已经超过13亿,每天大概有10亿多次充电行为,有1亿多次充电行为在家里办公室以外,国内存量的充电宝有20多亿。
第二年,袁炳松创立了来电科技,主打充电宝租赁。
“小电”创始人唐永波则补充说,在今天,共享理念已经拥有了广泛的用户基础。
于如今的中国消费者而言,共享经济不再是一个陌生词汇。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39450亿元,增长率为73.3%。
“手机功能不断增加,智能机电池续航能力却有限,充电是一件高频刚需的事情。”元璟资本合伙人陈洪亮认为。
与手机充电需求相悖的是充电宝本身不小的体积和接近一斤的重量。
“2013年开始移动支付逐渐普及,未来的习惯是简单出行,很多人出门连卡和钱包都不想带,谁还想着带一个充电宝?”袁炳松谈道。
在他看来,共享充电宝可能比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更健康。
“首先,充电宝的成本比单车更低。充电宝的售价普遍低于100元,一辆共享单车的成本至少要在300元左右。同时,因为使用场景在半公共场所,甚至是商家店铺里面,自然损耗程度较低,维护费用低。其次,共享充电宝行业受到的政策影响较小,甚至还可以帮助政府解决充电宝未来扔给谁的问题。”
场景
共享充电宝使用频次受限
作为某餐饮店店长,彭先生对共享充电宝反而有着担忧。
两天前,彭先生接到上级通知要入驻共享充电宝。他发现,这个充电宝是要顾客自己付费使用的。而此前,为了提高顾客的消费体验,彭先生的店里一直免费提供充电宝,吧台里面也可以直接充电,这两个渠道已经可以解决顾客需要。“顾客来吃饭的时候,充个电还要让客人交钱,这种服务会不会让顾客产生反感情绪?”彭店长怀疑。
另一家餐厅承认,让充电宝入驻是个误会,“老板一开始以为这是免费的,后来才发现客人充电要扫码付钱,但设备已经送来了。”
据店员描述,机器到店里已经有三、四天时间,一次没使用过。
与商户合作,是共享充电宝的主流使用场景之一,但从体验端来看,现实并不十分美好。即使主攻大场景的共享充电设备也面临着使用频次的考验。
寻找中国创客记者探访发现,即使坐落在流量巨大的购物中心,机柜式共享充电宝也谈不上热闹。
4月10日,北京朝阳区某大型购物中心,工作日下班晚高峰。
经记者测算,半小时内共有13位消费者来到“来电科技”机柜前希望借取充电宝,其中7人成功借出,6人未完成借取,无人购买数据线。
未借取的6人中,2人将柜机误当作了充电端口;4人发现需要缴纳100元押金后选择离开。
这正是摆在共享充电宝行业面前的挑战:如何培育起用户习惯,进而提升使用频次。
“以共享单车为例,供给规模足够大的时候,必须要使用但不一定要拥有的东西就可以变成共享的基础。充电宝是一个道理,要先解决的是供给端的规模化的问题,从而改变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小电创始人唐永波说。
挑战
投资人五问风险
“共享充电宝这件事是十分符合互联网思维的,一是获取流量简单,拥有用户价值和流量价值;二是异地复制容易;三是在资本助推下易快速扩大规模,获取红利,这也是资本市场青睐这类项目的原因。”星瀚资本投资总监赵豪分析。
在他眼中,这个市场有可能会成长到近百亿的规模,但目前来看,行业中还存在着许多难以规避的风险和压力,伴随风口的往往是愈来愈大的泡沫。
第一,整个行业面临着技术变革的风险。业内需要考虑的两重风险,一是电池技术的变革升级,手机电池电量扩容到能满足用户电量需求,更便宜、更轻便、容量更大的充电宝被推出时,充电宝租赁市场会不会变小?二是充电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后,充电宝的使用场景会不会被进一步蚕食?
第二,存在着产品替代性危险。充电的需求的确存在,但在大小应用场景里这种需求很容易被其他方式所替代。尤其在小场景里,共享充电宝很容易被充电端口消灭,也可能店家被准备的免费充电宝或租赁充电宝所替代。相对而言,大场景没那么容易被颠覆。
第三,行业易面临恶性竞争。大小场景都可能出现恶性竞争,导致订单分流、价格下跌,行业竞品越来越多话语权递到商户方,还可能涉及入场费等方面的压力。
第四,盈利模式单一,广告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共享充电宝创业者眼中,广告收入是未来重要的现金流之一,但它的价值和收益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的。以机柜式为例,这和线下的分众传媒等媒体的差异性并不大,竞争同样很激烈。
在他看来,精准化营销是共享充电宝企业未来的出路之一。“但还要看他们收集上来的数据比地图类或社交类应用收集的数据价值大还是小,收集到的数据能不能达到可用标准。”赵豪说。
除此之外,手机数据的安全性,始终是共享充电宝行业绕不开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