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校园网贷纠纷和诈骗案例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安全隐患也逐渐增加,那么现在国家对于校园贷款是怎么看的呢?
其一,因为相关部门对校园消费金融态度不明确,又缺乏必要的监管。在没有具体规定的情况下,类似打着金融创新等名号的“校园贷”甚至高利贷变得没有阻碍。泥沙俱下,许多“校园贷”平台对相关产品的风控不足,在发放贷款时不需要“面签”,不需要提供担保人的书面保证,不控制贷款用途,不采取风险管理等措施,学生只需简单上传相关身份信息即可。
很多“校园贷”还人为设置陷阱,用“滞纳金”、“服务费”等字眼掩饰其高利息的本质,引诱大学生落入高利贷陷阱。
其二,大学生是个特殊群体,从法律上讲,他们基本都已经成年,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然而从家庭和社会的角度来看,他们依然是“孩子”:他们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缺乏基本的金融风险意识,缺少自制力……除了年龄上的区别,一个大一的学生和一个高三的学生几乎没有多大不同。
那么让这样一群没有经济能力、缺乏自制力的“孩子”拥有无抵押、无门槛,又缺乏审核条件的贷款渠道,本身就是一件极具风险的事情。
于是,大多数被报道无力还款的大学生,借钱的用途甚至是赌球、网游、高额消费,偶尔看到一个炒股亏钱的,都显得是“正当用途”了。原本应该成为助学、创业的用途 “校园贷”,完全变了味。
当然,对于“校园贷”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一份不同地域近8000名高校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过去的一年,有过网络贷款行为的高校学生达到21%,没用过但有兴趣使用的占近50%。按2015年全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同比推断,约有近850万大学生使用过网络贷款。而同时也是有不少正规金融机构推出校园贷。总之,大学生贷款水很深,有好有坏,需要大家自己辨识。不要信只需身份真的贷款,还是要到正规平台,比如上的名校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