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屡屡上演“被贷款”事件,尤其在农村,这种现象更为严重。被贷款是什么?被贷款”是指被他人假冒自己的名义在银行办理了贷款。一些人在遭遇此类情况时,往往认为自己“斗不过”银行,所以会认栽忍气吞声。
近日,又发生了一起“被贷款”事件!这次被贷款事件涉及十余人!
事件分析
8月10日,因购房办理贷款,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的黎婵在查询个人征信时,意外发现自己有一笔3万元的贷款记录。征信系统显示,“黎婵”2009年2月11日在湖南岳阳市汨罗市农村信用联社新塘信用社办理农户贷款。这笔贷款已于2010年1月5日到期,至今仍处于逾期状态。
黎婵表示,自己从未办理过这笔贷款,“严重影响了我的个人征信”。
事实上,黎婵并不是第一个在新塘信用社遭遇“冒名贷款”的人。黎婵与汨罗市唯一的交集,是她曾在汨罗市楚雄中学复读一年,而她的两名同学也曾在此信用社被冒名贷款。
黎婵的同学李晨告诉记者,自己在2014年发现在新塘信用社被冒名贷款3万元,收款人正是袁军,当时自己进行了报案。“半个月后,他们消除了我的不良信贷记录。”李晨说,来到新塘分社进行交涉时,工作人员告诉他至少需要3个月才能消除征信不良记录。三四天后,李晨去汨罗市公安局经侦大队报案,之后,原新塘分社黄主任给他打电话,“他说了很多好话,让我不要报案。半个月后,我的不良记录消除了。”
鲍光翔称,新塘信用社副主任何浩向他透露,在其手上已经手过10多例类似案件。
遭遇“被贷款”会有什么后果
1. 如贷款未还完,理论上“被贷款人”要按时还贷,“被贷款人”名下的银行存款也有可能被划转抵扣;
2. 如逾期未偿还贷款,恐被银行征信中心列入黑名单,致个人信用受损;
3. 个人征信出问题,可能导致无法正常贷款买房、买车、旅游,乘坐交通工具出行被限和无法办理信用卡等。
如何才能避免“被贷款”?
最关键的是,一定要保护好个人信息。尤其是身份证、户口本等个人信息切忌不可泄露,如身份证、户口本丢失或被盗应及时补办并前往当地公安机关进行备案。
另外,个人信用卡不能随意借给他人。如果信用卡被他人恶意透支,除本人要自掏腰包还款外,还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
遭遇“被贷款”该怎么办?
首先,应当立即报案
遇到“被贷款”,一定要第一时间报案。被冒名贷款,手续上的签名一定不是被贷款人的。
其次,积极与银行或信用社沟通协商
第一件事,就是有权要求银行认定该合同无效。遭遇被贷款,合同上的签字一定不是自己的,保留证据,可以做笔迹认定。如该合同是银行与贷款人串通签订的合同,被贷款人有权要求银行认定被贷款人不知情的贷款合同无效。不仅如此,如果被贷款人一旦发现自己的存款被银行抵扣,有权要求银行退还被扣本息。如果因银行拒不返还而引发诉讼,则应按照侵权之诉处理。
最后,可以要求银行消除不良记录
不良信用记录是对公民个人品德、信誉的综合评价,涉及公民的名誉。如果因为身份证遗失,实际贷款人与银行人员串通、弄虚做假等原因导致被贷款,且产生不良信用,被贷款人有权要求银行消除不良记录。
针对当前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人们金融知识薄弱的现状,地方的金融机构或各类监管机构应加大对民众金融知识的普及,以上措施毕竟只能作为被贷款后的补救措施,而且维权道路也可能面临各种波折。要想远离被贷款,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不让他人有机可乘。同时,村民在借贷时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在信息被泄露时要有及时的维权意识。
整理自:新华网、融36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