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关注手游方面的一些数据,从零碎中总结了几点发展趋势,以供借鉴:
先说说大势所趋。
首先,形势是美好的。和其他行业的分析报告类似,对于总体的趋势,都倾向于利好,例如,易观国际的报告:“2009年中国手机游戏市场收入规模 26.96亿元,相比2008年增长97.51%;易观国际预计,2011年中国手机游戏市场收入规模有望增至85.08亿元。”80亿元级别的年收入规模意味着什么?可以提供给几个对比,第一个,相关数据表明,预计到2012年,黑龙江省增值电信业务收入规模将突破80亿元。也就是说,过两年以后,手游市场全国总收入规模将和黑龙江全省的电信增值业务收入规模持平。第二个,来自计世资讯,计世资讯发布的《2009-2010年中国手机支付市场趋势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1年将成为手机支付爆发元年。市场收入规模预计将达到80亿元。同样,数据预计过两年后,手机游戏和手机支付将双双跨入80亿元。第三个,再来把目光转向最近闹得轰轰烈烈的企鹅巨人,有年报的分析师预计,在2010年的年末,这位企鹅巨人的利润规模有望超过80亿。
总结一下,上述的三个80亿元,一个是电信行业运营商的省公司增值业务总额;一个是增值业务中的手机支付全国总额;一个是腾讯的利润规模。单纯从数据的角度来说,这个80亿,说多也多,至少也是电信的一个省公司的增值业务规模了,是吧?说少也少,仅腾讯一家的利润(注意这一点)就已经达到了这个数。但不管怎么说,行业趋势总体向好,这是无可非议的,至于收入规模,是大还是小,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不需要过于死磕。
再说说产品和市场趋势。
首先,在盈利模式上,笔者感觉市场调研公司Futuresource的报告里说得挺实在,从全球趋势看,“内置付费功能是手游创收的最主要来源”,其分析师认为,短期内“免费”运营模式和应用内置付费都有所增长,从长远来看,广告赞助的移动手机游戏也会处于增势。说白了,目前的盈利模式,依然是我们所熟悉的,传统的增值服务为主,比如下载免费,内置代码,道具升级过关收费等;或者是运营网游免费,通过积累玩家人气,获取充值收入。但报告也明确提到了,从长远来看,这种增值服务模式正在逐渐被互联网盈利模式所替代:产品本身免费,使用者(用户)也不需要支付(或者只需小额支付)额外的信息费服务费,赢利点转向广告商支付的费用。当然,这种模式确实很长远,国外咱不敢说,就说国内,绝大多数小本经营的开发商和运营商都支付不了高昂的前期投入,所以,通过适当的增值服务来回收成本,也是很必要的。
其次,运行平台的选择上,苹果和android将成为事实上的两大巨头。“苹果App Store和谷歌Android智能手机的应用销售今年预计将达17亿美元,将主宰未来手机游戏的收入。”随着传统四大智能操作系统(Symbian、 Linux、Palm、WM)的没落,苹果和google的崛起也是一种必然,但似乎苹果依然没有走平民化和大众化路子的打算,所以,Android看来似乎是唯一的,也是比较合适的选择。看来似乎是开发者们应该严重关切的对象。
最后,游戏体验将获得较大提升。“因为(智能手机)高质量的触摸屏,强大的程序处理器,优化的图象及摄像功能,更大的内存容量,加速器和GPS 等功能都变得更加标准,所以更有利于提高手机游戏体验。”这也是目前和以后,配备Android或者苹果的机器在做的事情。这是好事,我们可以抛弃几年前屏幕小、效果差、内存崩溃、图片粗糙以及操作体验非常杯具的机器了。这是手机在和其他智能终端甚至于便携电脑对接的重要关口。
末了,串联一下:手游的软硬件将逐渐走向统一和标准,两巨头(苹果和Android)分割江湖的局面日益明显,在提升用户体验和加强游戏效果的同时,盈利模式也在从传统的增值服务模式转向广告商付费推广模式,开发门槛正在抬高。